志愿者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志愿者社区 | 关于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电子期刊 | 理论研究 | 国际志愿者 | 地区风采 | 志愿者课堂 | 地方组织
首页 >> 理论研究 >> 内容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研究及启示
加入日期:2012-7-12 20:14:14     

    【摘要】建立高效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对于志愿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培训主体作用,把青年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以“求发展”为目标,寻求通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个性化素质培训,通过政府投资为主,多元筹措经费和有效的评估,建立了规范、专门的志愿培训体制。他们的经验对于我国建立志愿培训机制、确立“求发展”和“重技能”的双线培训模式和目标定位,重点培养一批志愿者骨干及领袖,启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志愿培训极具参考意义。
    【关键字】志愿事业;志愿服务;培训机制
    志愿服务一般是指志愿者组织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无偿的、非职业化的援助,服务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的行为。志愿服务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活动,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史中,这种活动在价值诉求上从弘扬人道主义慈善,拓展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在行为模式上由个别人的乐善好施,逐渐演变成为现代人文明的生活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经达到覆盖面广、公民参与程度高、社会效益凸显的良性态势,这一现状与这些国家和地区规范化、专门化的志愿服务培训是分不开的。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不仅放大了志愿者精神的文化影响力,还提供了志愿服务工作所必需的特种技能和知识,提升了人才储备和服务质量,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大陆的志愿服务起步晚,机制尚不健全,服务培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积累不足,所以研究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探讨他们在培训主体与对象、培训内容和方式、资金来源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特色,无不对于我国志愿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民间组织——从事志愿服务培训的重要主体
    西方的志愿服务培训主要是由教会、慈善机构或者是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开展的。这些在法律框架下建立的民间组织, 既无政党色彩, 也非政府机构。它们活动范围广,拥有志愿者众多,服务项目多样,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培训时,具有政府和其它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方便开展更具针对性和需要特殊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训方式灵活,更能发挥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无论出资方是政府还是私人部门,志愿服务培训通常都是由这些民间组织来承担。
    在美国,政府通过全民服务队网络实施国民服务计划。志愿服务网络由全国有近千个独立的非政府组织构成。尽管联邦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以“出资人”、“主办者”、“立法者”的身份介入本属于民间范畴的志愿服务,发起一连串的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如“为美国服务的志愿者”和“全国民事社区服务队”等[1],但对志愿者的相关培训则是交由分布甚广的非营利组织来进行。
    欧洲的志愿服务培训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承担。如英国的海外志愿服务社(英文简称VSO),它是全球最大的派遣志愿者的非政府、非宗教、非营利组织,旨在通过志愿者行动消除全球贫困和弱势。他们的服务方式是通过向不发达地区派驻志愿者,培训当地工作人员的技能,传授技术。因此对志愿者的培训直接关系到服务的成效。VSO对所有志愿者进行两轮培训,一轮是适应海外文化的培训课,时间大约一周,主要是帮助志愿者做好心里准备,适应到海外生活和工作的心理调整,迎接海外不同文化的挑战性。之后再进行的培训是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内容,使志愿者职业技能在海外新的工作环境下发挥最好的作用[2]。
    香港的志愿服务主要是“政府统筹、社团管理、公民参与、法律监督”[3]。香港对义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则主要由学校或一些培训团体来承担。社会福利署是统筹香港福利事业的政府机关,在它的资助下成立了专门负责推动和发展香港志愿服务的独立性机构义务工作发展局——一个非政府组织。义工发展局专设义工培训及拓展中心,负责为义工或任用义工机构举办多元化的各类义务工作持续培训课程、义工专才特约培训、具体服务项目技巧等。培训及拓展中心在开展工作时,十分注重与大学和培训机构合作,借助专业人才推出志愿服务管理的课程,每年都会推出多方面的训练课题。普通市民要当义工,义工推广机构就会给予他们合适的指导和培训。
    二、青年——志愿服务培训的主要对象
    参加志愿服务培训的志愿者从年龄上来说包括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人等,从职业上看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参与规模上看包括个人参与、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及以企业为单位参与。由于不同的志愿服务机构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不同,因此志愿服务的培训对象也相应的有所不同。不过,从全球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来看,青年人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因此,青年是志愿服务培训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一些大型赛事、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项目中,参加培训的青年志愿者更多。
    “社区服务志愿人员”是英国的一个有影响的机构,其志愿人员为英国不同种族、肤色、学历、社会阶层的16-35岁的男女青年[4]。加拿大“保护环境青年队”,主要是组织15至24岁的青年从事环境保护项目,并使其从中学习新技能。在香港,青年始终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其中某些志愿服务团体更是直接以青年为服务对象,香港学友社便是一个青年学生志愿者机构,在香港的大中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他们针对学生开展的活动包括文化艺术、学生辅导、社会服务、兴趣班组和社员文康联谊活动等五个方面,同时注重对青年领袖的培养,推出“杰出领袖训练计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青少年志愿者的视野,吸取更多的经验,订立目标,从而贡献香港,回馈社会[5]。
    随着志愿者精神的传播,终身参与志愿服务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甚至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全家人集体参加志愿服务培训的趋势。美国“全球志愿者组织”是由美国的一些民间人士1984年创立的非营利性公司,其主要业务为策划、实施国际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者主要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各个年龄层的人的有,甚至许多儿童也加入了这一队伍的行列。
    三、“求发展”、“重技能”——多元、个性化培训内容
    志愿服务培训的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两个方面。通识培训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的概念、服务方式、服务机构基本情况、志愿者组织的原则和宗旨、需要具备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心态等,内容往往较为浅显,易于教授和学习。技能培训主要是对于所开展的具体的志愿服务工作相关的技能、技术,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如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或是不同的服务领域,如精神病服务、环保服务、医院探访等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服务技能。通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二者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识知识是参与志愿服务所必备的基本知识,而在参加一些特殊领域的服务时,则对技能方面的要求更多一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西方志愿服务活动发达的国家,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构以“求发展”为目标,寻求多元化的个性化素质培训,包括社会公众责任心的加强,组织归属感的培养等,注重精神层次的培养。
    美国“全球志愿者组织”就特别注重文化层面的培训,向每个志愿者介绍其服务的地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地域风情和民族习惯,将其作为服务前的准备,还将引导人们参加志愿服务行动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参加者可以通过志愿付出来获得崇高的精神享受与充实。
    四、多样化的面授——志愿培训的主要方式
    各国所开展的志愿者培训,就方式看,主要以面授为主,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两类。具体来说,理论培训的形式包括开设培训讲座、参与培训课程、分享交流会等。实践培训主要包括专题活动、体验式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和参加测试赛等。按照培训的时间来划分,又可分为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志愿服务培训的定位着眼于“成员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有利于志愿者个人素质的提升,使志愿服务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香港对志愿服务的培训注重培训方式的多元化,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方式灵活、新颖,如进行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小组讨论、技巧示范、实地考察、交流分享聚会等。香港学友社于2004年开展的“杰出中学生领袖选举”活动由四轮评核及社会领袖培训课组成,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展开,参加此活动的中学生领袖需以自己的知识及能力进行一项社会活动,以发挥学生领袖对社会的影响力。如2008年,获选的中学生领袖筹划了一个中学生民意调查,以中学生的角度,表达对立法会议员及特区的观感,参与该计划的中学生领袖均认为此等经验有助于其认识香港,进一步参与社会建设[6]。
    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志愿者的培训也越来越常见。网络的普及为志愿服务培训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绝大多数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有专门的网站,从中可以获得志愿服务培训的相关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可以获知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下载培训表格及进行报名等,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培训,多种培训方式有助于志愿者更灵活有效的参加志愿服务培训活动。
    五、政府资助——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
    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培训的经费来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向受训者收费,但不是所有培训都收费,是否需要个人付费,是根据不同机构的行政及经费来源来决定的。另一类来源于志愿服务项目经费。多数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其培训经费通常是作为相关志愿服务项目总开支中的一部分,所以,民间组织获取志愿服务经费的途径和总量,直接决定了培训经费的来源和培训能否顺利开展。
    欧洲志愿组织的集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项目由组织统一向联合国、欧洲议会、欧共体等国际组织申请;二是各国志愿者分支机构向本国政府申请援助;三是教会、基金会或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的赞助[7],其中政府资助占的比重比较大。
    在德国,志愿组织的资金来源包括会费、组织活动的收入、企业和个人的捐款以及各级政府财政补贴。不同的志愿组织其资金来源不一样。如德国的社会福利服务组织的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大约占其资金总额的2/3。此外,德国各级政府每年都有许多资金用于社会福利项目,采取招标的方式让志愿组织去实施。志愿组织要获得项目资金,需要向政府部门递交详细的项目申请书和实施计划。通过政府的审查后才能获得项目资金[8]。项目资金的一部分用来做培训。
    法国非营利部门的资源60%来自于政府的补助,35%来自于所得收入,7%来自于私人捐赠。政府补助占很大的份额。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联邦政府、州政府、基金会、企业以及私人的捐赠。其资金来源比例大致如下: 公共部门43%、私人部门47%、私人捐赠10% ,私人部门对志愿服务部门的资金投入超过公共部门的资金投入[9]。大多数美国家庭的捐款平均占家庭收入的2%-3%,此外,志愿组织还有针对性的适时推出各种不同的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人员参加,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培训费用,一部分由政府提供,如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经费的40%是由香港政府提供的。一部分向受训者收取。例如在香港的“义务工作发展局”登记做义工就需要先交会费,培训的时候也要另外交费。香港善导会义工发展部举办的“精神健康急救证书课程”培训参加者每人需要交纳60美元的培训费用。
    六、考核与证书-----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从培训项目中收集数据,并将其与整个组织的需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以确定培训项目的优势、价值和质量的过程。志愿者培训评估包括四个层面,即反映、学习所得、行为表现、效果。常用的方法有数字统计、口头探问、填写问卷及观察表现等[10]。通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反馈信息、诊断问题、改进工作。评估也可作为控制培训的手段,贯穿于培训的始终,使培训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志愿服务培训的效果进行质与量的评估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素质,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做好准备。
    香港“紫藤”由一群关心妇女权益的人士组成,包括社工工作者,劳工工作者,妇女研究员等。因为性工作在香港不被当作是一份职业,因此在工作中常会面对很多困难和歧视。针对此问题而开展的“紫藤义工训练计划2008”,希望藉着义工培训计划,可以令更多的人了解性工作及消除对她们的误解。在开展培训时设置随堂小考,规定只有通过考试者才可以参与义工服务。以考试的方式审核义工对相关服务技能的掌握,由此来达到培训的效果,保证义工服务的质量[11]。
    培训证书是志愿服务人员在完成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后所获得的一种证明,培训结束后颁发证书也是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方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可以或者有必要取得证书,它意味着获取某种资格。在美国及我国的香港,只有需要特殊技能的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在参加完培训后才可以获得培训证书。例如,美国户外急救员志愿者,即能够在户外荒野环境中进行医疗急救操作的户外运动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的医疗知识,因此对于成为志愿者资格的培训比较严格,而且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再如香港善导会举办的“精神健康急救证书课程”,可以增加对精神病患的认识并提供及时的协助,在参加完相应的课程之后可以获得听讲证书。
    七、启 示
    从以上对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培训体制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可以对我国逐步建设和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提供借鉴。
    第一,鼓励我国民间组织参与专门化的志愿服务培训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对因市场所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带有补偿性的解决办法,尤其在环境保护、弱势群体救助等领域,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失灵。这些组织由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因此更贴近和理解民众的需求和切身利益。有些组织常年开展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具备更专业的经验和专门的人才储备,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高效培训。由于组织还拥有大量志愿者,因此,开展培训活动可以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采取各种不同的行动和进行各种不同的试验。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机构或通过购买、投标等方式,为志愿服务培训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志愿服务专门化、专业化培训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第二,提倡“求发展”和“重技能”的双线培训模式和目标定位。国内较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培训,集中在为大型志愿者活动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如紧急情况下(如抗震救灾)和重大活动(如举办奥运会)时的组织动员,这种培训目标首先是将志愿者定位在“服务的提供者”,这样理念下的培训,大多为短期的技能性培训。尽管短期技能培训为紧急和大型活动提供可用志愿者,但是,很难稳定一支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队伍,很难培养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而欧美国家将志愿服务培训定位于“求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素质培训,注重志愿者本人的学习和发展及组织归属感的培养,加强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联系,实行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的技能加强培训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有利于稳定志愿者队伍,降低志愿者的流动,形成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和可持续的志愿精神。
    第三,注重培养一批志愿者骨干及领袖。这些年,志愿者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对志愿事业有着高昂的热情和奉献的精神。但是,据了解,不少人加入志愿者组织,却没有参与几次志愿服务,几乎每支志愿者队伍里都存在志愿者流失现象。虽然其中不乏志愿者个人原因的退出,但更多反映出的却是队伍管理者管理经验的缺失与凝聚力的严重不足。志愿者组织如果想壮大和发展,需要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富有组织与管理经验的队伍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培训需分类进行。一般可将管理者分为高管和骨干,骨干可通过高管进行培训,因此对高管的培训尤为重要。对志愿者组织的高管培训,需要的是信念的强化、团队整合的管理方法、精英骨干人力资源的选择与管理、服务项目的拓展、资源的调配与使用、计划的落实与缜密执行、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等内容的务实培训等。由高管协调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目标,培养组织凝聚力,形成以点带面的优势,从而带动组织的持续发展。
    第四,多元筹集培训经费。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经费来源比较多元,既有政府的资金投入,也有组织收入所得,募捐及企业、个人捐款、培训收费也占一定的比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为志愿服务培训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值得思考的是,在众多的经费来源中,为什么政府对志愿服务经费的支持占主体?以美国为例,2008年财政年度联邦政府志愿服务计划的支出总额为12.176亿美元,但是2008年美国人中共有6180万人,即16岁以上人口的26.4%参与了志愿服务,他们贡献了80亿小时的劳动,价值1620亿美元。同时,78.2%的志愿者为社会慈善事业捐献了25美元或者更多的善款(12.05亿美元)。    志愿服务的内容覆盖教育、公共安全、卫生、环境、老年帮扶、戒毒等所有社会公共领域。而美国国防部采购一艘“海岸级”(Littoral)战舰就需14.243亿美元。所以,联邦政府的这点支出所起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收益率”极高[12]。
    目前,我国国内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资金短缺。政府若能为志愿服务培训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范围,尤其是一些亟待加强的志愿服务项目,服务社会公共领域,推动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重视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志愿服务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度。美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度非常高,他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回报社会的理念,一些学校把从事社区服务作为学生的一门“学业”,学生只有完成了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才能“及格”或毕业。香港也非常重视鼓励中小学生参加义工服务,不仅是帮助社会和他人,而且是自己从小学习成长的机会。很多志愿服务培训项目都欢迎儿童参加,但是规定未满14岁的儿童在参加培训时需由家长陪同才可以。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鼓励青少年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加体验、健康成长,有助于从小树立志愿服务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彤武.联邦政府与美国志愿服务的兴盛[J].美国研究,2009(3).
    [2]http://www.cnftc.org/news/html/?141.html
    [3]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4]http://218.28.34.8/kj/sxzj/sqzl/news_read.asp?162.html
    [5][6]香港学友社.   http://www.hyc.org.hk/activities/adetail/20090922/20090922.php
    [7]曹卫洲.国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概况[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8]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9]Kelly Lau.Volunteer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Other Countries,1999.
    [10]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组织与建设管理[M].中国广播国际出版社,2006.
    [11]香港紫藤网.http://www.ziteng.org.hk/news_c.html[EB/OL].
    [12]徐彤武.联邦政府与美国志愿服务的兴盛[J].美国研究,2009(3).
    注:该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08-2010.12)“我国社会企业组织生成模式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慈善组织为例”(编号:08JA630016)的研究成果。

此新闻共有2页  第 1  2 页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返回顶部】 【 】 【关闭
相关信息
·志愿服务立法研究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
·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 SWOT 分析
·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对“小红帽”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的研究
·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有关问题的几点思索
·对贯彻落实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等九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要指示的几点思考
·实施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闻热点

志愿者加盟 | 捐助志愿服务 | 会员中心 | 时间银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地方中心 | 志愿者社区
版权所有 © 2005-2008 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六号307室 邮编:100020
电话:010-65011820 010-65936869 传真:010-65007891 电子邮件:zhiyuanzhe@cnvolunte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