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社区 | 关于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协会会刊 | 理论研究 | 时间银行 | 志愿者企业 | 国际志愿者 | 地区风采
--志愿者服务中心-- 志愿者: 密码:
首页 >> 理论研究 >> 内容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
加入日期:2005-9-14 23:22:21    作者:谭建光 
    本文以大量文献资料和实证材料为基础,全面分析深圳市的志愿者及其服务,探讨志愿组织产生、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研究志愿服务人员的心理动机与认识变化,介绍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效果,指出7志愿组织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作者提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对社会成员具有增强生活保障和促进自我完善的二重功能,从而进一步体现对社会整合的支持功能。深圳市志愿服务的成功并且引发出当代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热潮,表明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因素--“有我利他意识”日趋普遍化。志愿服务对于保障中国顺利地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并减少不稳定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导言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的特殊时期,它以结构转换为核心,带动社会体制的转机、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变化等(郑杭生,1996年,P2;1997,P130)。目前,社会成员必须适应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环境;二是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护状态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状态。体制变革和产业变革交织,使得人们的生存、发展状况变得极不稳定,随时面临事先无法预测的情景,缺乏社会帮助或者反应失策就会引发出种种社会问题,损害自己的生活并危及国家、地区的稳定。因此,社会转型时期尤其需要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社会工作(social work)、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又译“义务工作”)提供的支持功能。然而,过去政府统包统揽式的社会保障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过程困难重重,功能受到极大制约。同时,受到传统社会工作体制缺乏活力和缺乏专业人才的影响,中国从行政型社会工作向专业化社会工作的转变需要较长的过渡期,这就出现相当时期的松懈状态甚至失控状态(王思斌,1995,P97-106)。因此,中国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对于改善民众生活、支持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其主要特征是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1989年,深圳市的19名志愿报名人士成为第一批义务工作者,1990年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志愿者团体--“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至今共组建义工服务中心(站)110多个,义工服务队300多支,拥有志愿服务者近30000人。深圳市志愿工作者针对老人、残疾人、病人、外来人员、下岗人员、中小学生、失足青少年等开展的服务达150万人次,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到《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100多家国内报刊登载宣传介绍深圳市义务工作的文章(或简讯)达6000多篇(条),引起党政部门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中国共青团在总结深圳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学雷锋”行动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服务相结合,于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至今,全国参加志愿者服务的青年达5520万人次,建立了7000多个青年志愿服务基地,2000多个青年志愿服务站,31个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社会提供11亿小时以上的无偿服务,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黄志坚,1998,P13)。
  世界各国都存在志愿者服务,其思想根源在西方社会是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在东方不同国家则有不同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后来佛教传入倡扬的普爱思想也有重要的影响。志愿服务者的早期团体是慈善组织与睦邻组织——汤恩比馆(王思斌,1998,P30~33)。这些组织推动了风行英美国家和欧洲大陆的志愿服务。后来,随着政府对公共政策的重视和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或社会工作部门承担,志愿者组织的功能减弱,参与人数较少。但是,最近三十年政府公共政策发生变化,福利国家制度逐渐调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重视志愿者的服务价值,促使这类组织迅速发展。据美国资深的非营利组织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学者莱斯特·赛拉蒙(lester salamom)介绍,美国60%的非营利组织是1960年以来建立的,仅1987年就建立了54000个;英国有慈善组织275000个。西方有4600个志愿组织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20000个非政府组织。孟加拉国有上万个注册的非营利组织,菲律宾有21000个,巴西有100000个,智利有27000个(莱斯特·赛拉蒙,1998,P(10~11)。美国学者介绍,9300万美国人每周参加志愿服务平均4.2小时,合计为203亿小时义务工作时间,相当于920万个全日制职工所创造的2010亿美元的价值(徐中振、叶月萍,1999,P46)。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在社会转型或者社会波动的时期,志愿服务发挥着主要的支持功能,帮助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和保障民众生活基本需求;在社会发展顺利的时期,志愿者服务发挥辅助性的功能,帮助改善社会环境和保障特殊对象的生活利益。
  深圳市志愿服务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环境、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提供了公民充实精神、陶冶心灵、完善自我的机会;并且以一种民生团体的方式支持社会的转型。同时,志愿服务的迅速发展也表明公民“有我利他意识”的形成,将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与自我的价值实现相结合。这与外国、港澳地区的志愿者服务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特色,值得社会学界重视和研究。
  二、研究背影与资料收集
  关于志愿者服务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受到学术界的日益重视,莱斯特·赛拉蒙指出:一场有组织的志愿运动和创建各种私人的及非政府的组织的运动,正成为席卷全球的最引人注目的运动。民众正在创建各种团体、基金会和类似组织,去提供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成千上万先前无人关注的或由国家承担的种种目标。他称这些因素为介于公域与私域之间的“第三域”(The Third Sector),认为是四场危机(福利国家危机、发展危机、全球环境危机、传统社会主义危机)和两次革命性变革(通讯革命、市民革命)一道导致了国家地位的衰落,并为有组织的志愿行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莱斯特·赛拉蒙,1998,P7-19)。托尼·马歇尔(Tonyu Marshall)解释道,如果说私域建立了一个商讨物品价格的市场;那么志愿域(The Voluntary Sector)提供了一个市场来商讨社会价值和人际关系;相应地,公域可以被视为一个商讨合法权利的市场(托尼·马歇尔,1998,P93)。西方的志愿服务研究,已经从将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其他机构的功能补充转变为将志愿服务作为独立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即国家功能、非营利团体功能、市场功能三者并立,支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香港的志愿服务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的发展,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创办的《义务工作期刊》,成为刊登有关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专家认为,传统理解的志愿服务仅仅局限于福利服务,现在的志愿服务除了可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协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外,志愿者的参与更可以预防社会问题,产生稳定社会的功能及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作用(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1995,P2-3)。
  中国大陆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有关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是来自两个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一是民政系统(社会保障系统)联合社会学家、社会保障学者进行的社区志愿服务研究。重点是探讨建设文明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方面怎样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徐中振、叶月萍,1999,P46-48)。二是共青团系统联合青年研究专家、社会学家进行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重点是探讨怎样发挥年轻人的热情与才能,为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但是,从现有资料看来,这些研究较多是经验总结和情况描述,缺乏学术性的深入探讨。
  由于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成效明显、影响较大,也成为研究者关注和了解的重点。包括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民政部(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前往考察、访问,撰写有关的调查报告供上级部门参考。然而,由于上述部门是基于应用性宣传材料,学术价值较弱。迄今为止,比较有研究参考价值的两项成果。一项是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与深圳市义务工作联合会联合开展的《深圳义工参与义务工作动机调查》,1995年开始进行,1997年完成,调查的结论包括:服务社会是深圳义工参加义务工作的主要动机,义工主要是透过朋友或传媒知道义工联的,义工联的义工主要是高学历的青年人,义工联的义工大部分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义工感到服务机会不足,义工联的义工认为义务工作是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1997,P33-34)。另一项是黄史方于1997年完成的《香港--深圳义务工作研究》,主要比较两地志愿服务发展的共同因素与不同特色,进一步提出深圳市义务工作的发展思路,包括:市政府确立市场经济发展、政府稳定与社会保障并重的战略思路;由有关部门牵头,培育义务工作队伍并加强管理;倡导道德新风,使义务工作深入社会,人人参与;扩大对义工团体的资助渠道,保障义工团体的正常运作;探索城乡义务工作的异同点和衔接点;建立起社会对义务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并纳入到社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体系之中(黄史方,1997,P28-39)。这两项成果以及其他关于深圳市志愿者服务研究的资料,都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借鉴。
  我们对深圳市志愿者服务的研究主要采取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方法。一个案例就是对一个社会经济事物的再现和描述,就是对一个社会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案例研究具有样本意义、检验意义、表现意义。但是,案例没有统计意义,也不能由个案去推断整体(张曙光,1996,P6-10)。选择案例研究的方法,首先是由于深圳市的志愿者服务尚属于新生事物,功能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典型事例证明,而缺乏系统的数据统计。其次,志愿者研究作为社会学先导性研究,运用经验性描述分析更能够揭示对象的特征(时宪时,1992,P20)。调查采用文献分析、访问调查、参与观察的方式,分三个阶段进行。1993年至1996年,笔者以深圳市义工联咨询专家的身份参与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指导的同时与义工成员建立密切关系,即观察服务过程,又为深入访问做好准备。1997年主要收集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省市和港澳地区前来考察研究的成果,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等100多家报刊发表的介绍深圳市义务工作的报道。1998年7-8月,组织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一是整理原始资料。市义工联由于搬家等原因遗失了1994年以前的资料,故只整理了1995年以后的资料。其中,热线电话记录3019份,热心信箱信件5396份,市直属义工登记表1915份(以上是市义工联保存的主要资料,但由于保管不善而缺失严重)。采取逢五抽一的方式,随机抽取样本登录和分析。二是访问调查。在市、区、镇(街)、村(居委会)、服务站召开12次座谈会,另外选择不同类型的26名义工成员进行深入访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访问资料的整理,逐渐建构深圳市志愿者服务的真实情景,并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
欧美国家的志愿者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不仅仅重视志愿服务的具体社会功能,而且注重志愿者团体作为社会第三种力量发挥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志愿者研究在前期仍较多探讨其具体的服务功能,强调志愿者团体配合党政部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党和国家干预社会生活的程度降低,社会团体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增大。我们通过以深圳市志愿者及其服务为案例的研究,探讨在非政府干预和非市场干预的条件下,社会服务的资源怎样重新组合,民间性的志愿者团体怎样形成自我管理机制,志愿者的行动预示哪些新的价值观因素产生,志愿服务对社会的转型具有哪些支持作用?
 

此新闻共有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 广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青年学系 返回顶部】 【 】 【关闭
相关信息  
·社区志愿服务内涵的重新认识
·北京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研究
·关于深化志愿服务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
·关于志愿服务立法
·志愿服务:呼唤全国性立法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
·农民环保志愿者值得称赞

 

新闻热点
 

 

志愿者加盟 | 捐助志愿服务 | 会员中心 | 时间银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地方中心 | 志愿者社区
版权所有 © 2005-2008 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六号307室 邮编:100020
电话:010-65011820 010-65936869 传真:010-65007891 电子邮件:zhiyuanzhe@cnvolunteer.org